《中国农民调查》读书笔记

/ 0评 / 0

本书以农民的视角,聚焦安徽农村,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农村财政改革的曲折过程。通过三年的实地调研考察。事实详实,分析合理。

本书开头以90年代几个农村的惨案开头。这些惨案都是由于村官以“三提五统” 为依据,横征暴敛为导火索。村民们或上访无门,甚至斗争中付出生命。这些惨案中,当事人生前大都沉冤,幸得披露才能昭雪。管中窥豹,这些披露的案件恐怕只是现实的冰山一角。

尽管农民群体在村中人数众多,但是在遭到不公待遇却称为被压迫的对象。究其原因,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力量大小,不取决于它的人数多少,而取决于它的组织程度。组织的力量是强大的,与政权相结合的组织力量尤为强大。

对于农村税收名目繁多,总量可观,农民负担沉重,无处申诉。根本原因还是乡镇财政需求大。乡镇财政空转,寅吃卯粮。各级政府年年都不切实际地把财政增长指标逐级下达。层层加码,上上下下自欺欺人,画饼充饥。

乡镇财政问问题原因如下:

  1. 政府部门的追求利益。随着一系列分权让利趋向性很强的改革,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利益关系,部门迅速成为既垄断权力又追求利益的主体。我们的干部一旦发展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阶层,与民争利就不可避免。
  2. 乡镇机构、人员冗余。乡镇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大精简——大膨胀。乡镇除了没有外交部,其他机构基本同中央国家机关一样齐全。天上星多月不宁,地上坑多路不平,人间官多不安宁。
  3. 城乡分治。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国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信贷的政策倾斜,保证城市和国家工业的发展。农民和农村要做出更大的贡献。再加上工农业剪刀差进一步压迫农民。毛主席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有同志希望尽快把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搞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剪刀差价已经占财政收入的30%,直接农业税不超过10%。如果直接交换,国家收入就会受到影响。”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在人民中间拉开如此大的差距吗?中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以人为中心,还是继续以追赶为中心?
  4. 达标、形象工程。都江堰,安丰塘等古代工程历经千年仍至今造福人民。县乡选举三四年一届,干部变动岗位又太频繁。许多干部难以从长计议,一到任就搞现烧热买的“形象工程”。不仅不是勤政为民,而是拙政扰民。乡村欠债已经是全国性大问题,除了达标升级,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支出。马路修宽,大楼盖高。屡屡受提拔的是这样的干部。是否吃祖宗饭,断子孙路,都不妨碍他成为典型与样板。中央机关不带头垂范,依然把国家无力办的事转嫁到农民头上。

面对这种局面,一场农税制改革拉开帷幕,但是过程一波三折。

历史上有很多有效的税制。唐代的“两税法”首开中国税改的先河,把繁杂的税种合并为田赋和地税两种。明朝的”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各种杂税合并为田赋一种,折合银两缴交,地方官上交国库。清朝雍正实行“火耗归公”,税款统一上缴国库,中央在下拨一部分用于地方财政。

现行粮食定购体制问题,以及农村政府不断膨胀的问题,并非地方有能力解决。现在农村中提留收费办法随意性太大,本来就是一种多收多利的机制。收多收少又和基层干部的利益挂钩,导致孩农村三乱屡禁不止。即使朱总理1998年签发《粮食收购条例》,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能代扣代缴任何税费,但是国家财政不给地方拨款,地方只得阳奉阴违。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的同时也截断了粮食部门的利益。既然改革是利益的再调整,那就不能使所有人满意。

毛主席讲:“中国的事情别着急,慢慢来。”

之前的包产到户何尝不是一波三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不能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四中全会放宽为不要,严禁改为劝告,对于搞包产到户的不批评,不斗争,不强制纠正。三十一号文件规定深山孤门独户可搞。七十五号文件又放宽到三靠地区可搞。1982,也就是三年后,才明确了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全面放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突破——修订——再突破——再修订,如此反复就是前进,就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的事情只能慢慢来,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步到位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中国特色。成败得失靠实践,是非利弊问群众。

农税改革同样一波三折。最终首先在安徽铺开“费改税”,分为农业正税和农业附加税。附加税不超过正税20%,并且由村民民主大会一事一议。

农民负担的减轻,意味着县乡财政缺口加大。安徽太和县一年少了将近一亿。当然也有乡镇政府的问题:干了不该干的事(过多参与市场),养了不该养的人(机构膨胀),花了不该花的钱(铺张浪费,花费过多)。

同时,农税改革本身还有不少问题

  1. 税赋欠公。地多贫农压力大,二三产业发达地区的农民没什么负担。
  2. 土地账面实际不符
  3. 农业特色产品税可操作性不强
  4. 计税价过高

税费改革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建立起农民的增收机制。要农民富裕起来,农也就必须面对市场。只有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农产品真正变为商品,在市场上才能具有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农民负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