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原书的节选本。原书洋洋洒洒数卷,经过精心节选与汤因比先生的同意,本书得以付梓。这本书是对于历史的研究,体例就是论文。以文明为单位,论证了文明起源、成长、衰落、解体的规律原理。作者论证非常缜密,很讲逻辑。在文中,作者举的例子如山如海,历史与神话交织,可以想象作者的丰富知识。可惜我对于西方历史所知深浅,虽然啃了下来,但是真正看懂的不到本书的百分之十。谨在此处记录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收获,希望可以在了解了西方历史之后重读本书。
文明的起源
作者把文明总结为21个文明,在之后的论述中,通过这些文明的特点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为了寻找文明起源的原因,作者做出了两种假设:
- 文明的差异是由种族导致的。
- 文明的差异是由于环境导致的。
之后,通过相似的环境中起源的文明截然不同否定了环境决定论,通过把种族再次细分,论证每个文明的起源都是由多个细分种族贡献的,驳斥了种族决定论。
最终作者提出了“挑战——迎战”模型,把文明归功于人类对于外界挑战下的应战,并且其中具有不确定性。
文明的成长
这一节提出了“刺激——反应”模型。文明在应对刺激的反应中进行了成长。刺激越强,文明的成长越多。但是有一个临界值,刺激强度超过了这个临界值,文明就会被击败,消失殆尽。

文明的衰落
本书中对于“衰败”不是断壁残垣,民不聊生,而是文明发展到顶点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少数创造者的后人已经成了机械的模仿者,靠着他们先人的功绩来尽力维护已经落后的体制。如果之前的刺激太弱,文明没有获得足够的成长,在收到外界的强大刺激会难以应对;如果之前的刺激太强,文明的反应太强烈,之后难以有让文明成长的刺激,文明也会由此衰落。
关于后者,文中说”没有一件事情像成功那样失败“。一种完全适应于某种生存环境的生物,一种把所有精力都集中消耗在眼前的动物,是不可能留下一点力量对突如其来发挑战作出应战的。年复一年,它变得越来越经济,它的全部资源恰好只能满足于当前习惯的环境了。最后它所能做的就是,即使不作任何有意识的努力和不适应的改变,也能生存下来。由此,在特殊的环境下,它能够击败所有的对手;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环境变化了,它就一定会绝种。
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宗教
作者在书中认为宗教在文明的历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国家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而宗教是从下往上的。我阅读的时候一直疑惑,文明的历史中,没有出现中世纪罗马教廷这样的宗教组织。反复琢磨,认为作者指的宗教在我们文明的体现中,儒家也可以视为一种自下而上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历史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宗教”也悄然变化。慢慢渗透的观念,大行其道的思潮,也算是一种新时代的宗教。
文中有一段写的非常精彩:“希腊人对“技艺者”的危害性是很敏感的,在其他社会制度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犹太人的安息日和基督教的礼拜日的社会作用即在于此,从七天中抽出一天,目的是确保一个为生计奔波了六天的,目光短浅的专业劳动者,可以在第七天想起他的造物主来,过一天完整灵魂应该过的生活。” 希望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能在一周中至少抽出一天,暂时逃离我专业的内容,来干一些其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