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于春秋战国精彩纷呈历史的提纲挈领的点评。历史事件,人物很难面面俱到,甚至有些单薄。全书深入浅出,加入了大量的分析,会分析不同来源史料的内容,有些专业历史的范式,同时浅显易懂。很像上课的讲义。不觉得让笔者吗想起多年前听张振跃先生的《数学分析》课程。教授的讲述很有逻辑,环环相扣,一次跟不上后边再也听不懂了。后来提前看了相关内容,终于能在课上听懂了,听了老师讲的能把书上零散的点连起来。我觉得看这本书也是这样,在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后,再看作者的分析,既能更深地理解这段历史,也为我们看待历史,乃至现实世界,提供了新的角度。
既然本书的亮点在于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那么笔者就分析分析作者如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齐鲁之辩
《汉书》中的原文:
昔太公始封,周公问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杀之臣。”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太公曰:“后世浸弱矣。”
作者的根据齐鲁的地理位置,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来推理到最后发展的情况:齐国变得强大,鲁国相对弱小。作者认为这些类似宿命论的话是知道结果之后才假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作者通过推理得到, 我认为这对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作者缜密的推理;二是书要批判着看,不能全信。
卫庄公立后
大夫石蜡对卫庄公进行劝谏,讲了很多教育下一代的原则,并说:“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贵贱并非不可颠倒,只不过贵贱之分必须保持。国家需要一个绝对权威,为将来考虑,一个国君就不应该对儿子们平均施予父爱。想起了我玩《十字军之王3》的继承制。政治这种事,顺着人性办事往往就是灾难。作者这句分析让我想起了《天国王朝》中的一句话:“不羁小恶,难成大善”。言尽于此。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站在个人,家族,国家意志角度看待厉害,作出决策大相径庭。
士人的困扰
所以说,战国社会阶级间的壁垒打破,士作为大夫和庶人之间的一个阶层,成了上下对流交汇的所在。士的人数激增,而可以想象,各国政府里能提供的公职就那么多,于是就好像扩招后的大学生一样,他们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只能自谋出路。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原来封顶的死限也被取消了。在新的时代里,不再是你累死累活干到老,也不过是个中级职称。一个出身寒微的士,你可能饥寒交迫,也可能身败名裂,但一时风云际会,你也完全可能封侯拜相,取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
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士的“身份贬值”,不知是否让他们焦虑无助?还记得《冯谖客孟尝君》中,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我想也有自己的力量,可以选择自己的领导,去辅佐,建功立业。他们一方面有自己的压力,也有自己的力量,总有一两次机会,能够抓住便能鱼跃龙门,河出东海。
商鞅的辩论
对于变法是否实行,商鞅和老臣们那场经典辩论,曾经看到这段话很有感触: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多年前第一次读觉得双方都说的很有道理,又佩服商鞅技高一筹。后来读时就感觉两人说的都有道理,都有不足。他们站在不同阶级的角度,答案已经有了,不过是为自己的阶级找借口罢了。没有对错,只是利益,或许口口声声,冠冕堂皇的国家前途不过是他们攫取利益的幌子罢了。在本书中,作者的分析更加深入。作者根据《史记》中“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推测恐的主语要么是商鞅,要么是孝公,通过常理排除商鞅,认为秦孝公想讨论的,根本就不是该不该变法,而是要臣下们给自己找辙,怎么才能既变法,而他又不挨骂。